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-第1单元 1 古诗三首|人教(部编版)

 kejian   2020-03-02 23:18   1089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
第一单元教学设计

教材分析

本单元围绕“美丽的大自然”这个主题,选编了《古诗三首》《燕子》《荷花》和《昆虫备忘录》这四篇课文。

古诗三首》选编了三首写景的古诗,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。

《燕子》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的春天景色,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,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欢欣之情。

《荷花》描写了“我”夏日去公园看荷花的情景,以及“我”沉浸在此景中,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。作者想象丰富,通过描写荷花的清新美丽,表达了热爱荷花、热爱大自然的感情。

《昆虫备忘录》用生动有趣的笔调向我们介绍了蜻蜓、瓢虫、独角仙、蚂蚱等昆虫,表达了对大自然和自然万物的好奇与热爱。

本单元“口语交际”安排了大家交流关于“春游去哪儿玩”的内容。“习作”要求写“我的植物朋友”。“语文园地”中,“交流平台”主要是让大家品味一些优美生动的语句,“识字加油站”要求会认9个生字,“词句段运用”主要是帮助大家学会更恰当地运用词语,“日积月累”提供了一首描写江南美景的词让大家积累。

教学目标

知识与能力

1.学习并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,做到正确识音、辨字、释义。

2.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三首古诗,默写《绝句》。

过程与方法

1.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,易于朗读背诵,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。

2.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,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,能模仿课文例段写话。

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

感受景物的美好,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、热爱大自然的感情。

重点难点

教学重点[来源:学科网]

1.品味诗句,理解诗句句意,指导背诵,积累语言。

2.了解景物,想象其美景;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的特点,激发爱美的情感,受到美的熏陶。

教学难点

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,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。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,抓住景物的特点,进行习作练习。

教学措施

1.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,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景色。

2.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,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、合作探究,读懂课文。

3.着力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,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,最后获得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对问题的正确认识。

4.教学时,组织学生围绕“热爱大自然”这个话题展开讨论,使学生获得感受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
5.使用各种符合课文内容的图片,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。

课时安排

古诗三首》2课时

《燕子》2课时

《荷花》2课时

《昆虫备忘录》1课时

口语交际:春游去哪儿玩1课时

习作:我的植物朋友1课时

语文园地1课时

 

1 古诗三首[来源:Z.xx.k.Com]

教学目标

知识与能力

1.会认6个生字,会写13个生字,正确读写重点字词。

2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三首古诗,默写《绝句》。

过程与方法

通过看注释、想象画面等方法,感知诗歌大意,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。

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

感受美丽的春夏景色,受到美的熏陶。

重点难点

教学重点

1.品味诗句,指导背诵,积累语言。

2.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春天景色的特点,激发爱美的情感。

教学难点

通过朗读、想象、观察图片,感受古诗的语言美、音乐美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的美好。

课时安排

2课时教学过程

第一课时

一、导入新课,揭示课题

有很多有名的古诗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,比如《春晓》《咏柳》《鸟鸣涧》等,在你们的印象中,春天的景象是怎么样的呢?(学生交流)

这节课,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,它就是《绝句》。

二、字词学习,基础积累

1.教师范读生字。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“崇”,边音“芦”。

2.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,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。

3.检查自学情况,教学生字。

(1)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。学习“燕、鸳、鸯、梅、芽、溪”时,可以结合图片;学习“惠、短、泛、减、芦”时,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;学习“融”时,可以结合它的多种含义。

多义字歌示例:

融:春天冰雪融化,人与自然融洽金融日益发达,共建和谐国家。

形近字歌示例:

惠:受不忘报,情要记牢。兰送恩师,子随风飘。

芦:毛住茅,专人来看中烧苇,优待惹人

(2)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。

书写指导:

“鸳”的“夕”横撇的撇稍长,右上部的竖弯钩要平些。

“鸯”的“央”撇、捺都要长些,下部上紧下松,横写得要平。

“融”的左部里面一横短,右部收笔略高。

“惠”上部稍窄,“曰”扁宽,下部略大,卧钩圆润。

“减”右部斜钩不宜过长,撇短而有力。

“梅”左窄右宽,右部的竖折,竖短折长,中横长。

易错提示:

“燕”注意上部是“廿”,不要写成“艹”。

“芦”的下面是“户”,不要少写了一点。

(3)归类识字。

归类示例:

虫—融(融合)—独(独自)—浊(浑浊)

心—惠(优惠)—忍(忍受)—忌(忌惮)

豆—短(长短)—豉(豆豉)—逗(逗乐)

乏—泛(广泛)—砭(针砭时弊)—眨(眨眼)

咸—减(减少)—感(感动)—喊(呼喊)

三、通读课文,整体感知

1.学生自读古诗,把它读正确、读通顺。

2.指名读古诗,检查学生读古诗的情况。

3.大家一起朗读古诗,巩固生字的认读。

4.说说古诗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象。

明确:写了春天的美景。

5.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景象给你的感觉。

明确:生机勃勃。

6.杜甫的诗中有画,读一读,结合课本插图,看看诗中画了些什么。

明确:日、江山、春风、花草、泥、燕子、沙、鸳鸯。

四、课文研读,突破重难

1.学习“迟日江山丽,春风花草香”。

(1)第一、二句中写到的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?请结合诗句内容,并发挥你的想象说说看。

明确:如(温暖、柔和、明亮)的阳光,(柔柔、温暖、轻轻、轻柔)的春风,(五颜六色、各色各样、火红、金黄、雪白)的花,(嫩绿、绿油油、嫩嫩)的草。

(2)以上是诗人看到的景色,那么诗人还闻到了什么呢?

明确:花草香。

(3)“迟日”是什么意思?

明确:春天白天渐长,所以说“迟日”。

(4)请说说一、二句的大意。

明确:春天到了,祖国山河变得更加美丽。春风轻轻地吹拂着大地,鲜花盛开,到处弥漫着花儿、草儿的香味。

过渡:这春天的景色真是美丽如画,小动物们也被吸引来了。(齐读三、四句)

2.学习“泥融飞燕子,沙暖睡鸳鸯”。

(1)“泥融”是什么意思?

明确:这里指泥土湿润。

(2)小燕子在做什么?

明确:飞来飞去。

(3)鸳鸯又在做什么呢?

明确:在香甜地睡觉。

(4)写燕子和鸳鸯的活动,有怎样的表达效果?

明确:这一飞一睡,一动一静,让这个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。

五、课堂小结,效果强化

杜甫的这首五绝,四句两两相对,平朴如话,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。但是,此诗能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,画面优美,格调柔和,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。

六、练习设计,巩固提升

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。

第二课时

一、复习旧知,导入新课

1.听写词语。

融合 燕子 鸳鸯 优惠

崇高 芦苇 豆芽 长短

梅花 溪水 广泛 减少

2.默写《绝句》。

3.导入新课

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,以及本课的第一首诗。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剩下的两首诗。《惠崇春江晚景》一样是描写美丽春景的,而《三衢道中》写的又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呢?接下来的学习将告诉大家答案。

二、通读课文,整体感知

1.自由地朗读这两首诗,把它们读正确、读通顺。

2.指名读、小组读、齐读,指导读出诗的节奏、韵味。

朗读指导:竹外\桃花\三两枝,春江\水暖\鸭先知。蒌蒿\满地\芦芽短,正是\河豚\欲上时。

3.“惠崇春江晚景”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?[来源:学+科+网Z+X+X+K]

明确:惠崇是一个和尚,他画了一幅画叫《春江晚景》。苏轼在画上题了一首诗,叫《惠崇春江晚景》。

4.“三衢道中”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?

明确:三衢山的山道上。

三、课文研读,突破重难

1.学习《惠崇春江晚景》。

(1)介绍作者苏轼。

苏轼(1037—1101),字子瞻,号“东坡居士”,谥号“文忠”,眉州眉山(今四川眉山)人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他学识渊博,多才多艺,在书法、绘画、诗词、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。他与他的父亲苏洵、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,世称“三苏”。作品有《东坡七集》《东坡乐府》等。[来源:学|科|网Z|X|X|K]

(2)每句诗的意思分别是什么?

明确:第一句: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。第二句:春天来临,寒冰消融,水温一升高,群鸭好像就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,迫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。第三句: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,芦笋也开始抽芽。第四句: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,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来。

(3)什么是“蒌蒿”“芦芽”?(出示图片)

(4)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?

明确:前三句。

(5)那么第四句是写什么呢?

明确:作者的想象。[来源:Zxxk.Com]

(6)除了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想象,你还能发现作者的想象之笔落在了哪些词句上吗?

明确:暖、知。

(7)为什么说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?

明确:江南水乡冬末初春时节,天气依然比较寒冷,常常出现降温和春寒天气。在这种春寒的天气里,猫、狗都伏在炉灶旁、屋檐下,而此时的池塘里、溪水边,三五成群的鸭子却可在水中戏游,时而把头潜入水中,时而又展翅“高唱”。鸭子的这些举动,告诉人们寒冷的天气即将过去,气温开始逐渐回升,江河溪水中的水温已经变暖,春天来临了。这句诗细致、逼真又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南方早春时的秀丽景色。

2.学习《三衢道中》。

(1)诗人是什么季节游三衢山的?从哪里可以看出?

明确:夏季。从“梅子黄时日日晴”可以看出。

(2)读第二句“小溪泛尽却山行”,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。

明确:一“溪”、一“山”、一“泛”、一“行”,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,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。

(3)诗人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?

明确:他先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,再沿着山路行走。

(4)沿途诗人都看到了些什么?哪句诗是写作者的沿途所见?

明确:绿荫、黄鹂。“绿阴不减来时路,添得黄鹂四五声”是写诗人的沿途所见。

(5)赏析诗的三、四句。

明确:三、四句紧承“山行”,写绿树荫浓,爽静宜人,更有黄鹂啼鸣,幽韵悦耳,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。“来时路”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,“添得”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,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,由此可见此作构思之机巧、剪裁之精当。

四、课堂小结,效果强化

1.设置问题,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。

(1)根据课文内容填空。

《绝句》中通过描写动物活动来增添春景意趣的诗句是:________,________。

明确: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

(2)《三衢道中》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?

明确:通过对比融入感情。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;将来时山林的幽静与归途中的黄鹂叫声对比,于是产生了起伏,引出了新意。全诗又全用景语,浑然天成,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;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,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。

2.总结。

在《惠崇春江晚景》这首诗的学习过程中,我们学会了借助资料来学习古诗,增长了不少知识,收获不小呀!

《三衢道中》的诗人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,写得错落有致,平中见奇,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,而且表现出诗人的愉悦情状,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。

五、练习设计,巩固提升

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。

六、板书设计,知识构架

古诗三首表达欢愉心情(赞美初夏美景)

 


本文地址:http://m.wuliaowang.cn/post/522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kejian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评论已关闭!